人类如果不想死亡,文明不想消亡的话,就只能依赖技术,甚至要逃离太阳系,只能把自己变成机器人。
客观地讲,其实这种状况早在10年前就已经出现,只是2008年国家财政投入的4万亿元基建款项和远大于此的信贷放水,使这种疲态被人为地掩盖、拖后。在老百姓看来,这些人士与其说是企业家,不如说是在企业就职的另一种形式的党政官员。
我认为,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互为必要条件,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——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这样。对此我要说的是,在成千上万的国有企业中找出一批出类拔萃的典型,并不是一件难事,关键是要看总体水平,要看投入的全部资源和实际产出之比…… 二是对效率相对较高的民营企业形成明显的挤出效应。这个资本主义国家各级官员都能够做到的事情,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公仆,没有理由做不到。第三,下力量压减国有企业的低效无效和负效投资。由此算来,我国的GDP为美国的60.3%,流通中的货币(M2)却是美国的1.68倍…… 货币超发、流动性泛滥,给经济带来的伤害不可小觑。
那么这种巨变是如何发生的呢?或者说促成中国经济如此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?在我看来,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4个: 第一,中国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经济发展。中国的发展令全球瞩目,即便是那些最反华、最不希望中国兴旺发达的组织和人士,只要还不是过于痴呆,今天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所取得的成就——尽管他们往往嘴硬、内心极不情愿。与此同时,有些地方的数字看着很风光,指标也很先进,但如果不重视高质量发展,肯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出现矛盾和问题。
美国对中国战略定位的转变,实际上是从2018年的一系列变化而来的。中国是一个大国,这意味着它的回旋余地也会很大。粮食问题还牵扯到棉花、蔬菜、烟叶,又牵扯到油菜籽。其中美国的GDP是20.49万亿美元,占到全球总量的24.2%,中国已经达到了13.41万亿美元,也就是占全球的15.8%。
现在,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变化。又比如说,美国对华为的打压。
不要一说创新,就期待在几天之内全都实现创新。我在一家汽车企业调研时厂长说,企业的汽车产品可以跟国外比较,但就是匹配性差一点,其中就有一个关键零部件做不了,要用德国公司的产品,这说明我们很多企业在关键的节点上还没有实现突破。更为关键的是,我们提出高质量发展之后,整个经济的内涵 在发生变化,经济增长具有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含金量。另外一个是毕业的大学生。
所以,问题并不在于中国本身的经济体量,而在于中国的经济体量还要往上走。比如韩国的三星,为了搞芯片付出多大的努力,当时美国、日本都在打压它,而现在它终于把芯片搞出来了。二、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具体分析 第一,总体经济形势是稳定的。一、分析判断经济形势要侧重于势 在分析判断形势时,很多人讲形的多,讲势时缺乏基于深刻分析的判断。
在这个过程中,既要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,也一定要注意那些还没有强大起来的国外市场,否则强大的国内市场也建不起来的。多少年来,我们在利用外资方面一直是发展中国家里最高的,排名世界第二。
2019年一季度的调查失业率为5.2%。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突破了9100亿元,其中先进制造业和先进高技术制造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占比,分别达到72.1%和67.3%。
中国是个典型的大国经济,地区情况不一样,行业情况也不一样,其中有好的,也有不好的。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企业占比又比上年同期多了1.4个百分点。目前,华为持有36%的5G技术专利,包括高通和英特尔公司在内的美国公司,只有14%的专利。明确讲是三个理念:美国责任、自由主义、多边主义。美国宣称核心技术是阻止中国崛起的最优堡垒,去年已经把44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控制清单,制裁了中兴、晋华,还在全球范围内打压华为,包括推动出口管制,外资审查等立法改革。万物土中生,我们现在还没有到无土栽培的时候。
那么应对的对策,就要更加周全。短期内,首先要关注农业问题。
《孙子兵法》讲的是善战者,只求于势,察势者智,驭势者赢。我们一年毕业800多万大学生,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是824万。
广东一省的GDP拿到世界上都可以排到第13位。4月份有所好转,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.0%,低于5.5%的预期目标。
世界上这几百年的变化,欧洲的荷兰、西班牙,这是百万级人口的国家。基辛格博士说中美关系再不会回到从前,不要认为这只是一句简单的话,这是他的一个战略判断。它是国内政治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的产物,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。我们现在讲中国特色,一定不要忘了中国是个大国的基本国情,这决定了中国所走的道路不可能和别的国家一样。
我们现在有多少个全球第一,都是改革开放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用汗水和资源换来的。局部可能会有一些问题,但大盘总体是稳的。
我们不能够再封闭自己,必须走出去才能发展科技,增加出口,利用外资,使我们的经济发展产生一个良好的自我循环。但是,现在我们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关键东西要依靠国外的进口和合作。
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中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。我们一定要开辟新的路径去解决就业问题。
一定要有长期的打算,包括暂时还要忍耐一段时间。怎么样利用好中国丰富的能源,如何真正地推动能源安全往前走一步。首先全球经济发展减速,其次,国际规则面临着重构。四、短期应当关注的对策问题 短期要有短期的政策,长期要有长期的政策。
我们能不能对企业的用工提供优惠政策?现在很多工厂用机器人代替人工。在很多方面,我们人为地把这些可以利用的高效力量,变成了低效力量。
比如,2018年,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(RD)经费支出接近2万亿元,与GDP之比为2.18%。来源:中信基金会 (朱之鑫,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) 进入专题: 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 。
只要方向是明确的,趋势上就是有希望的。尽管这个数字在我们的预期范围之内,但大家好像都觉得增长率还是有点低。